记忆中的“炸米泡”

[field:writer/] 匹配五金 2024-12-14 08:20 0 0条评论

大米——特别在南方——是我们的主食,每天与我们生活打交道,人们百吃不厌。过去物资生活比较匮乏,每到春节来临之际,人们又在大米上动点心思,将其做成随口的零食。

自制“米泡”,在20世纪的70、80年代比较时兴。制作过程有点小复杂,首先要把糯米用水浸透,一般会浸大半天时间,再把浸过的糯米放到饭甑里蒸熟,并摊到竹席上,让冷风吹一吹冻一冻。晾到差不多干了后,把饭团搓开,再放到太阳下晒干,之后再用铁砂粒在大锅里炒,炒成米泡后就盛起来装好待用。

这个过程中,一定要掌握好水浸糯米的饱和度,太干了以后发不好,太透了容易粘连糊浆,影响米泡圆润美观。因此那时候,米泡的制作,还是很讲究的!

还有一种就是机器炸米泡。炸米泡的家什称作“米泡机”,由三大部分组成,一个红泥小火炉,一个风箱;小火炉上用三角架支着椭圆球状的炒锅,“炒米泡”时手工匀速转动,摇柄上嵌着一个压力表;盛放米泡的袋子,袋口用硬物绷成圆口,袋身用布做成,像正月十五玩的龙灯,一节一节,总有上十米长,呈蛇状一字铺展在地上。

米泡机的核心部件

那时候一到年底,就有炸米泡的老人就进了街巷,找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,把摊子一摆开,生炉子预热,有人拿来米,就将米装进椭圆型的闷罐子里,用力将罐子盖扭紧,一手拉火炉上的风箱,一手转动炉子上的罐子,让米在罐子里转动加热,当设在罐子尾部的压力表上显示到设定压力时,老人便提起那似乎烧得通红的闷罐子,将罐口对着事先准备好的布袋,老人高嗓吆喝“米泡响啊……”脚一蹬,手一掰,抬起火苗上的炸泡机,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无数个雪白的米泡从里面喷涌而出,瞬间带着甜味的香气四溢。

(编者:2013年,美国著名科普节目《流言终结者》曾关注我国的“大炮手摇爆米花机”,在节目上演示了炸米泡的过程。为了安全起见,操作机器的主持人身穿防爆服,而且四周也安装了防弹玻璃。由于没有将机器放入麻袋之中,所以“引爆”爆炉的时候爆米花直接炸开,像雨点一样喷射而出。节目播出后在美国民众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。)

《流言终结者》炸米泡一集的节目画面

炸米泡的响声,虽说有点吵人,但人们忙于办年货,也不在乎,反而增添忙年的气氛。小孩子们在即将炸响之前,都要把手捂着耳朵,但还要扭头看着米泡机炸响,那个又爱又怕的样子,十分好笑。

刚炸出来的米泡是热的,很诱人,小孩们都要赶紧抓一把塞在嘴里,满口香满口脆,一边嚼着一边拽着妈妈的衣角回家,一般人家都要炸个两升米,米泡炸好必须放在密封的罐子里,否则接触了空气,就疲软了。

过年时,家里来了重要客人,没有什么好招待的,上茶这是首选,就是把米泡和白糖放进瓷碗中,加开水泡,端上来显得很郑重,再加糖和水的,淡一点,但是喝的那个味儿很纯。

炒米泡的品种,远非只有大米一类。可炒的品种,除了糯米(糯米炒出的“米泡”白而泡酥、吃起来爽口,一般籼米炸出的“米泡”颜色白中泛红,不太泡酥),还有晒干的年糕、豆丝、红苕片、玉米、蚕豆、黄豆等,炒玉米、蚕豆、黄豆时,先要把炒物发一发水,不然炒不开,炒出的炒货也吃不动。

米泡也可做成糕,江夏金口米泡糕以其食不粘牙,香甜酥脆,老幼咸宜而闻名。其制作人是金口镇的漆姓两兄弟。民国初年,漆氏两兄弟在金口经营米泡糕、油糍粑、油香、鸡冠饺子等,当时的生意很是红火。这一传统手艺得以在金口流传下来,并有发展创新,如在米泡糕中加入少许芝麻,变成芝麻米泡糕,使其味道更加的别具一格。

一开始吃金口米泡糕时,感觉有点像我们平时吃的米糕,但米糕没有金口米泡糕那么可口、那么香,主要是因为米糕是用大米制作的,而金口米泡糕是用糯米制作的,而且制作工艺很精良。

米泡糕的传统做法是:将糯米用清水淘洗2次后,再用温水浸泡2小时,然后捞起沥干;在铁锅中放入菜油1千克加热后,将糯米分次放入锅中炸熟,捞起滤油。铁锅中留少许热油,加入半斤白糖、2两半饴糖,加热拌匀,然后将炸好的米泡糕倒入锅中,搅拌均匀,起锅后,切成糕状。米泡糕一般切成长3厘米、厚1厘米、宽2厘米的片状,这样的小块米泡糕拿在手上吃起来方便。

现在的米泡糕中加进了少许芝麻之后,味道又香又甜、酥脆可口。

“米泡”及米泡糕伴随我们度过童年少年时代,以后,物质生活丰富了,吃“炒米泡”就很少了。翻阅逝去的时光,那美好的回忆,犹如一杯陈年的老酒,历久弥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