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可道不可道?

[field:writer/] admin 2024-05-31 0 0条评论

一、道可道不可道?

道可道,非常道最初老子的原文是“道可道,非恒道。

名可名,非恒名。”在汉代为避文帝(刘恒)的讳,才改为“常”。第一个“道”表示万事万物的真理,“可道”可以勉强命名为道。“恒”永恒不变,“非恒道”,这个“道”并非永远不变的。理解分两种: (1):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,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路;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,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。(2):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,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,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,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。(3):道本身也是遵循着一定的“道”,但这个“道”并不是平时可以观测到的最基本的道,虽然对这个“道”也确实存在着,但不是以现有的道的维度所能解释的。

二、道可道非常道辩证思维

道可道非常道辩证思维

道可道非常道辩证思维
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。当我们思考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,辩证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。辩证思维是指通过对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事物进行分析和对比,从而获得更全面、更深入的认识。

道可道非常道

辩证思维可以从道可道非常道的理念中获得一些启示。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。它的意思是,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和概念来描述的,任何对道的描述和定义都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。

这个观念告诉我们,事物的本质是复杂而深奥的,不能用简单和直观的方式来理解。辩证思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,通过对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进行综合和分析,试图寻求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。

辩证思维的特点

辩证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:

  • 综合性:辩证思维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,不是片面地看待问题。
  • 对立统一性: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推动的。
  • 发展性:辩证思维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,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。
  • 实践性:辩证思维强调与实践相结合,认为理论的总结和指导都要以实践为基础。

辩证思维的应用

辩证思维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,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。

个人发展

在个人发展方面,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。通过对自身优势和不足的辩证思考,我们可以找到自我提升的方向和方法。同时,辩证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,提高人际沟通和协作的能力。

职业发展

在职业发展方面,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。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案,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。辩证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预见和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,提高职业竞争力。

社会问题

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,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。辩证思维强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看待问题,避免片面和狭隘的看法。通过辩证思维,我们可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。

总结

道可道非常道辩证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,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、更深入地认识事物。辩证思维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,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,强调与实践相结合。在个人发展、职业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,辩证思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通过运用辩证思维,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、面对挑战,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。

三、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也?

道可道,非常道。这两个道字,一个是说话,一个是道理。意思就是能用语言讲明白的道理都不算道理。只有解释不清而真实存在的现象,才是我们去探索的目的。(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,路本来就存在,只是没人走)

道经和德经合称道德经。道讲存在,德讲修养。

结论是无为而治,道法自然。

四、道可道意可道非常道?

1、原文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无名,万物之始,有名,万物之母。

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,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2、译文

“道”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,那它就是常“道”(“道”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,它并非一般的“道”);“名”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,那它就是常“名”(“名”也是可以说明的,它并非普通的“名”)。

“无”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;而“有”,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。因此,要常从“无”中去观察领悟“道”的奥妙;要常从“有”中去观察体会“道”的端倪。无与有这两者,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,都可以称之为玄妙、深远。

它不是一般的玄妙、深奥,而是玄妙又玄妙、深远又深远,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(从“有名”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,“道”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)。

3、在这一章里,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——“道”。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?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,自古及今,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。在历史上,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,而且他是第一个为《道德经》作注的学者。

”道可道非常道“出自道德经·第一章。

《道德经》,春秋时期老子(李耳)的哲学作品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

《道德经》文本以哲学意义之“道德”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,被誉为万经之王。
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,对传统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,《道德经》是除了《圣经》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

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(李耳)所撰写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

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文本以哲学意义之“道德”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。

五、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还是“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”?

《道德经》开篇:道可道,非常道!名可名,非常名!到底是什么意思,成了千古之迷。只有理其中辩证法,才能迎刃而解!

德旭悟道一一能与所之辩证

哲学最高也最基本的问题: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宇宙从哪里来?我同宇宙的关系?

以上看起来是四个问题,其实究竟来讲只是一个问题:我是谁?为了便于悟到我是谁,我们不妨从能与所这两方面来观照。“能”先观照为无形无相本能,“所”先观照为能觉的对象,它可以是有形有相的东西,也可以是一种感觉。比如眼睛看到一朵花,那花就是所,眼睛具有能见的这个能(注意这个能只是通过眼睛而表现)。有时你感到肚子疼,那疼是所,能感觉到疼的知觉就是能。日常生活中,人都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功能来认识宇宙万事万物这个所。(这六个功能只是借助肉团身体来表现)那么心粗的人就想当然把这个肉身(工具)当成我,而心细的人就会发现个问题:到底这个“能”是我,还是“所”是我?

德国作家埃克哈特•托利就经历了这样•个过程,他在《当下的力量》一 书中写道:

“我三十岁之前的生命,处在一个持续性的焦虑状态,其间穿插着自杀性的沮丧。现在旧事重提,给我恍如隔世或是好像在谈论别人生平的感觉。过完二十九岁生日很长的一段期间之后,有一天的凌晨时分,我在一阵极 端的恐惧之中惊醒过来。我曾经有过多次类似惊醒的感觉,不过这一次感觉最 为强烈。黑夜的死寂,暗室中家具模糊的轮廓,远方传来的火车噪音一一这一 切让我感觉格外的疏离、敌意,而且了无生趣。我对世界升起了一股很深的厌 离之情。其中最令我厌恶难耐的是我自己的存在。活着承受着这悲苦的重担, 意义何在?持续这永无止境的挣扎,又是何苦? 一股从心里深处升起的对虚空 和不存在的渴求,强烈地压过了我想继续存活下去的本能。'我活不下去了,我受不了我自己了。‘这个念头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盘旋。 然后我突然觉察到这个念头的奇特之处。'我究竟是一个还是两个?如果我受不 了我自己,那么必然有两个我在:就是我和我所受不了的我自己。'’也许,‘我 这么想着,’他们之中只有一个才是真的吧’。

这一番奇特的体悟,把我震得万念俱空。我完全的处于意识之中,可是却 没有了思想。接着我感觉自己被卷入一股能量的涡流里。涡流的速度由慢开始 加速。我陷入强烈的恐惧之中,整个身体开始震动。我听到一个好像来自我胸 腔内的声音说:’不要抗拒。‘我可以感觉自己被吸进一个虚空里。而这个虚空, 感觉上是在我的内在而非来自外界。突然之间,恐惧消失了,我让自己掉进这 个虚空里。这之后所发生的事,我都不太记得了。

第二天,我我被窗外的鸟叫声唤醒,这样的声音是我从前没有听到过的,我的眼睛还是闭着的,可是我却看到一颗宝石的影像,是的,如果连一颗宝石都能发出声音,那么它就是该是如此。……接下来的5个月里,我处在一个持续的深沉和平静的喜悦之中,5个月之后,它的强度多少减退了些,或许是因为他已经成了我的自然状态的缘故,虽然我的生活起居运作自如,可是我明白这一生中我做过的任何事情,都不可能对我的现在拥有的有所助益了”。

这里作者描述了一个典型的由二元(能与所)对立状态的人转变为天人合一(能所是一)的状态的人的过程,以及心理变化,思想意识等的变化与感受。这就悟“道”的详细心历过程,大家细加体悟!

老子所说的道,是指永恒的恒常之道,可道之道,是指可以言说的(所)。那个恒常之道,无形无相,不可言说(能),凡是可以说的(所),就不是恒常的道(能),所以说叫“非常道”(能非所),并且道本来没有名字,现在竟然勉强把它称为道,意思就是说,凡是可以以名相称的事物,他的名称,只不过是假立的名称而已,所以说不是“恒名”。比如中国称